特別是在冬季,大多數養殖戶認過于注重保溫而忽視了通風這一重要環節。在一養戶現場,37天的雞群,呼吸道嚴重,死亡雞只腹水嚴重。進入其雞舍時,發現濕度太大,雞舍墻壁上有流水,頂棚上面竟然像下雨一樣,不斷有的水滴滴下,氨氣味較濃,通風口量太少,門窗緊閉。詢問為何不通風,回答是怕把雞凍著。
其實養戶對這一方面陷入了誤區,在28天后的雞只,羽毛已經豐滿,自身也有的抗寒的能力。只要把溫度控制在20-24度,不要出現忽高忽低,雞只就會非常舒服。往往雞群出現問題是因為溫差較大,忽冷忽熱造成的。舉一個最簡單的例子,家庭散養雞群,冬天在外散養雞群,很少有呼吸道發生。所以,對溫度與通風這一環節的控制,只要做到溫度平穩,通風重于保溫,雞只很少會有呼吸道的發生。也可以說,呼吸道是悶出來的。
二、育雛的溫度控制不均衡。
這一問題主要是在標準化舍,雞舍前后后溫差太大。前面第一欄溫度較好,而最后一欄溫度達不到,出現的問題是一日齡小雞在溫度達不到時,扎推現象嚴重,影響開水與開食,對后期的生長形成隱患。育雛關鍵是看雞施溫,根據雞群的分布狀況進行合理的調整溫度。